基本信息
- 項目名稱:
- 公平與效益的博弈—關于中部地區農村中小學撤點并校的調查與反思
- 來源:
- 第十二屆“挑戰杯”作品
- 小類:
- 教育
- 簡介:
- 以提高教育效益和質量的農村中小學撤點并校政策,自始至終都是公眾頗為關注的熱點問題。10年以來,撤點并校作為一個備受爭議的話題一直延續,引起社會和學術界的廣泛關注。本文從公平和效益的角度,通過調研分析,揭示如何處理教育公平與效益的關系,并探討當前教育政策中的前瞻性和持續性問題,促進農村基礎教育的發展。
- 詳細介紹:
- 2001年《國務院關于基礎教育改革與發展的決定》將調整農村義務教育學校布局列為一項重要工作之后,各地政府紛紛制定本地區的農村中小學撤點并校規劃,農村中小學撤點并校隨之在全國范圍內大規模廣泛展開。然而,隨著《南方農村報》2009年4月1日刊登的《農村中小學“撤點并?!卑四曛础分赋龀伏c并?!吧蠈W難、廢??罩?、學生輟學增多、城鄉教育差距拉大”等負面影響,2010年12月27日湖南衡南縣松江鎮14名農村小學生在乘坐三輪車上學途中喪命,撤點并校引起了社會的更大關注。如何正確落實2010年全國教育工作會議的精神,“正確處理公平和效益的關系”,“ 著力促進公共教育資源配置公平”是一個非?,F實而重大的課題。 課題組歷時兩年,以公平和效益為著力點,以中部地區基礎教育發展比較好的湖南省和河南省為例,采取抽樣調查法,通過對湖南省湘潭市雨湖區、婁底市婁星區、漣源市、張家界市桑植縣、衡陽市衡南縣和河南省洛陽市新安縣、三門峽市盧氏縣等相關農村中小學進行實地調研,共發放調查問卷1600份,其中包括學生卷、家長卷、教師卷、教育行政管理者卷,回收有效問卷1432份,有效率為89.5%,通過對數據的分析處理,為有關撤點并校的問題提供科學依據。
作品專業信息
撰寫目的和基本思路
- 目的 在探究促進教育的公平的基礎上提高教育改革的效益,更好的推進農村基礎教育事業的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 基本思路 采用問卷調查法,獲取數據。對數據分析處理,圍繞撤點并校的效益性和公平性,建立理論模型。探討當前教育政策中的前瞻性和持續性問題,并就撤點并校所引發的問題提出解決問題的對策建議。
科學性、先進性及獨特之處
- 本課題的科學性在于實地調研,深入了解調研地區撤點并校實施情況和撤并的現狀,通過調查,獲取第一手資料。 先進性在于結合社會熱點問題,把握學術前沿,并以公平和效益為分析視點,建立理論模型,揭示如何公平與效益的關系。 獨特之處是課題組的同學均來自農村地區,在成長過程和求學經歷中,見證了撤點并校的發展,對撤點并校有切身感受。
應用價值和現實意義
- 實際應用價值 有利于深化對教育公平性的認識,推進農村基礎教育向著兼顧公平和效益的方向發展。 現實指導意義 有利于縮小城鄉教育差距,關注和加強城鎮弱勢群體義務教育,促進農村中小學撤點并校相關問題的科學解決,在此過程中通過反思總結,能提高教育政策的前瞻性和預見性。
作品摘要
- 2001年《國務院關于基礎教育改革與發展的決定》將調整農村義務教育學校布局列為一項重要工作,農村中小學撤點并校隨之在全國范圍內大規模廣泛展開。然而,隨著《南方農村報》2009年4月1日刊登《農村中小學“撤點并?!卑四曛础?,指出撤點并校造成“上學難、廢??罩?、學生輟學增多、城鄉教育差距拉大”,2010年12月27日湖南衡南縣松江鎮14名農村小學生在乘坐三輪車上學途中喪命,撤點并校引起了社會的更大關注。如何正確落實2010年全國教育工作會議的精神,“正確處理公平和效益的關系”,“ 著力促進公共教育資源配置公平”是一個非?,F實而重大的課題。 課題組歷時兩年,以公平和效益為著力點,以中部地區基礎教育發展比較好的湖南省和河南省為例,采取抽樣調查法,對相關農村中小學進行實地調研,建立理論模型,對農村中小學撤點并校政策進行剖析和反思,揭示如何處理教育公平與效益的關系,探討當前教育政策中的前瞻性和持續性問題,以促進農村基礎教育的發展。
獲獎情況及評定結果
- 2010年10月份被確定為學校第四期“質量工程”重點課題,已獲重點資助。 獲學校第五屆“挑戰杯”大學生課外學術科技作品競賽二等獎,同時晉級省級決賽。 2011年5月參加第九屆“挑戰杯”省大學生課外學術科技作品競賽終審決賽,被組委會授予省級一等獎。
參考文獻
- [1] 羅銀利,《農村中小學布局調整的問題、原因及其對策研究》[D].華中師范大學碩士論文,2007年5月. [2] 孫霄兵、孟慶瑜,《教育的公正與利益:中外教育經濟政策研究》[M],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4年12月. [3] 范麗平、李祥云,《國外義務教育財政制度研究綜述》[J],《福建教育學院學報》,2002年第10期. [4]《農村中小學“撤點并?!钡陌四曛础穂N],南方網(廣州),2009-04-02. [5] 萬明鋼,《以促進教育公平和教育均衡發展的名義—我國農村“撤點并?!睅淼碾[憂》[J],《教育科學研究》,2009年第10期. [6] 楊蘭,《農村中小學撤點并校政策回顧與反思》[J],《中國教育發展報告(2010)》,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版. [7] 楊東平,教育藍皮書《2006年:中國教育的轉型與發展》[M],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7年2月. [8] 斯琴,《呼和浩特市農村中小學撤點并?,F狀調查研究》[D],內蒙古師范大學碩士論文,2008年2月. [9] 郭清揚,《農村中小學布局結構調整的實證研究與理論探討》[D],華中師范大學教育學院博士論文,2008年4月 [10] 廖英麗,《美國中小學合校問題研究》[D],華中師范大學碩士論文,2008年5月
調查方式
- ■走訪 ■問卷 ■現場采訪 ■人員介紹■個別交談 ■親臨實踐 ■會議 ■圖片、照片 ■書報刊物 ■統計報表 ■影視資料 ■文件 ■集體組織 ■自發 ■其它
同類課題研究水平概述
- 截至2009年,在知網CNKI數據庫中,以撤點并校和中小學布局調整為主題的論文共計約687篇,其中博士論文約2篇,碩士論文約60篇,期刊論文約625篇。 其中有以下幾種代表性的觀點: 郭清揚博士認為:“長期以來,我國農村中小學存在著數量多、規模小、辦學分散的問題,而且一直沒有得到很好地解決,在“普九”過程中,許多地方為了盡快提高適齡兒童的入學率,實行了“村村辦小學,鄉鄉辦初中”的辦學策略,更加劇了學校布局的不合理。鑒此,上世紀90年代末,各地開始實施農村中小學布局調整,經過幾年的實踐,人們最關注的問題是合理布局是否得以實現?!苯涍^調查分析,他認為:“農村中小學布局調整應該說是取得了較好的成效,在一定程度上實現了合理布局的目標,其具體表現就是:促進了教育資源的合理配置,提高了農村學校的規模效益,促進了區域內教育的均衡發展和農村學校教育質量的提高,因此,得到了有關各方的充分肯定?!? 斯琴通過對呼和浩特市撤點并校的現狀進行分析,她認為:“撤點并校具有很大優勢,但也帶來一些附加問題。其優點為:大力推動了呼市教育事業的發展;有效促進了義務教育的均衡發展;有利于實現規模辦學,整體推進素質教育,全面提高教育教學質量。其缺點為:地方財政投入壓力加大;教育資源配置不合理;部分學校在資產處理上存在巨大浪費現象;教師隊伍結構失調;學校管理難度增大;農村學校寄宿制不完善;農民負擔加重;服務半徑太大,部分學生出現晚上學、輟學等現象;學生的身心健康受到影響;一些農村出現文化空白和勞動缺失現象等?!? 米海燕認為:“經過撤點并校,農村學生學習英語興趣提高,自信心增強,交流合作增多,英語學習得到質的發展?!? 吉蕓認為:“在實際操作中,部分地方政府缺乏對本地實際情況的了解,實行“一刀切”的合并方式,引發了諸如學生上學難、班級規模大導致教學質量下降、寄宿制學校建設落后、農民負擔加重等一系列的難題。這些難題不解決,不但會影響“撤點并?!闭叩膶嵤┬Ч?甚至還會導致農村教育水平的下降,出現歷史的倒退?!备鶕难芯?,認為我國應該借鑒美國,“當下我國的“撤點并?!迸c美國在20世紀的農村學校合并運動有著很多的相似之處。在思考和研究我國農村學校合并過程中遇到的問題時,可以借鑒美國的經驗,逐步完善我們的農村學校合并之路?!?/d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