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 項目名稱:
- 大學生短期支教路往何方?——以千里草助學計劃項目的實證研究為例
- 來源:
- 第十二屆“挑戰杯”作品
- 小類:
- 教育
- 簡介:
- 通過短期支教實地調研,作者依據支教模型和調研結果,建立了短期支教績效評價體系,剖析了短期支教存在的問題,并運用CORPS理論揭示出問題的癥結;在此基礎上,提出千里草助學計劃短期支教新模式,并運用實證研究方法證明了新模式可以為大學生開展短期支教活動提供參考;最后,就短期支教提出對策建議,為短期支教指明出路。
- 詳細介紹:
- 做一盞油燈,照亮幾里去路;為一顆心靈,攜來一片天地。立于世中,需擔一肩之責;行走長路,應為一隅天地。立身立世,為人為學。為天下,攜手行千里。為世事,并肩為己任。 — —《千里草序》 一、研究背景 新世紀以來,數以萬計的大學生利用寒暑假時間到邊疆,到基層,到偏僻山區的一所所中小學支教,給那里的留守兒童點燃夢想、播種理想,帶去了大山外的新鮮空氣。然而,當短期支教行動在各地如火如荼發展之時,有人問“這群塔尖上閃耀的麥芒在短短兩周里,他們能給山區兒童帶去什么?”,有人評論“大學生短期支教是一場鄉村假期旅行運動”,有人說“很多孩子都是在‘被支教’”……究竟是什么原因讓質疑聲此起彼伏呢?這過程中到底哪些環節出了問題呢?大學生短期支教路往何方呢? 二、調研分析 本次調研選取同濟大學情系隴原支教組、甘肅青樹支教聯盟及會寧學子協會在甘肅成縣和會寧20個支教活動點的600余名師生、100名大學生志愿者為調研對象。 運用模糊綜合評價理論構建短期支教評價體系,并依托CORPS模式建立短期支教服務模型,進而對20個支教點2010年暑期項目進行評估,最終提出 “五不”的傳統支教弊端,即對象需求不明確、支教理念不清晰、有效供給不充分、實施管理不到位和支教內容不規范等。 三、創新特色 基于上述研究分析以及實踐,我們探索出千里草助學計劃項目,即在素質教育助推器的理念下,以回鄉支教為主要方式,針對大學生志愿者開展“太陽幣積分”培訓,依托《微笑成才五部曲》教案,并在支教后期不斷強化成效的大學生短期支教新模式。創新亮點:理念創新——素質教育和公益教育的助推器方式創新——回鄉支教管理創新——“太陽幣計劃” 實施創新——受教學校教師計劃內容創新——《微笑成才五部曲》 四、應用推廣 由傳統模式與新模式對比圖所示,千里草助學計劃短期支教項目具有很強的可行性,不僅大學生短期支教時可以使用,而且在學校日常教學時同樣可以開展。 五、對策建議 提出大學生短期支教要以對象需求為導向,以支教團隊為平臺,以愛心組織為依托,以支教志愿者為基礎,以服務內容為核心,構建立體化全方位的短期支教新模式,進而為大學生短期支教指明了出路。
作品專業信息
撰寫目的和基本思路
- 目的:建立短期支教服務模型,深入剖析各方的實際供求關系;構建短期支教質量評價模型;探索出短期支教新模式。 思路:從豐富的樣本數據中提取必要的信息,反映目前大學生支教現狀及存在的問題,運用CORPS理論、統計學等學科知識,分析存在問題的根本原因;以各方實際訴求為突破口,依據多學科理論提出并開發教材及教案,同時采取個案訪談及實驗觀察的實證研究方法驗證其有效性;提出科學、合理的助學模式。
科學性、先進性及獨特之處
- 科學性:方法得當,理論充實,數據翔實。 先進性:將模糊理論、CORPS理論運用到調研分析中,且立足現實,符合以人為本理念;研究目的、方式和結果與我國發展農村素質教育的宏觀政策相一致,符合科學發展觀要求。 獨特之處:將素質教育與公益教育相結合,新模式易推廣、易接受。
應用價值和現實意義
- 實際應用價值:為短期支教行動的績效評價提供可量化方法;千里草助學計劃項目模式可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助力農村教師在學校全面推行素質教育理念;為大學生志愿者開展短期支教服務提供新思路、新方向。 現實意義:對促進短期支教的可持續發展具有借鑒和指導意義;對推進大學生志愿者服務工作具有指導意義。
作品摘要
- 通過對大學生短期支教團隊在西部山區20所學校項目的實地調研,作者基于短期支教模型和豐富的樣本數據,依據多元線性回歸和模糊綜合評價理論,建立了短期支教績效評價機制,深入剖析了短期支教存在的問題,并運用CORPS理論揭示出問題的癥結在于“五不”,即對象需求不明確、支教理念不清晰、有效供給不充分、實施管理不到位和支教內容不規范等。由此,作者基于教育學、行為學及心理學等多學科知識,探索出了千里草助學計劃短期支教創新模式,即素質教育和公益教育助推器的創新理念、公益資源的創新整合方式、“太陽幣計劃”的創新管理、回鄉支教與受教學校教師計劃的創新實施以及《微笑成才五部曲》的創新內容,并運用實證研究方法,證明了新模式可以為大學生開展短期支教活動提供參考。最后,作者提出大學生短期支教要以對象需求為導向,以支教團隊為平臺,以愛心組織為依托,以支教志愿者為基礎,以服務內容為核心,構建立體化全方位的短期支教新模式,進而為大學生短期支教指明了出路。
獲獎情況及評定結果
- 作品中的相關成果在2009年《隴南日報》、成州網、中國甘肅網、甘肅基礎教育網有所報道;在2010年新浪資訊有所報道;2011年《青年報》、《新民晚報》、鳳凰網有所報道。 作品的調研基礎《千里草助學計劃甘肅隴南助學行》獲得2010某校暑期社會實踐優秀獎;《千里草助學計劃2010寒假助學行》項目獲得全國大學生公益行動優秀項目獎;《千里草助學育人機構》企劃書獲得 聯想集團2010全國優秀公益項目入圍獎、“昆山杯”全國大學生創業總決賽優勝獎;千里草助學計劃模式獲得 2011谷歌全國公益創業大賽一等獎。 作品提出的模式已得到實證研究點7所學校師生的認定(鑒定書附于作品報告部分)。
參考文獻
- 主要參考政策: (1)《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見》; (2)胡錦濤總書記在慶祝清華大學建校10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 (3)溫家寶總理在同濟大學百年校慶期間考察時的講話。 主要參考文獻: (1)大學生支教的問題與對策—以北京市打工子弟學校為例; (2)模糊綜合評價法在研究生教育評價中的應用; (3)《中國教育統計年鑒》; (4)CORPS 模式下非營利組織績效評價指標的構建。 調查報告: (1)《千里草助學計劃項目成果集》。
調查方式
- 走訪、問卷、現場采訪、人員介紹、個別交談、親臨實踐、書報刊物、文件及集體組織
同類課題研究水平概述
- 目前我國對于大學生支教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對大學生下鄉支教和師范生實習支教方面,研究的內容主要集中在大學生支教的意義、支教中存在的問題、支教問題對策以及支教保障這幾個方面。而對于大學生短期支教模式的研究比較少,以公益組織為研究個案的相關論文尚未見發表。目前國內現有的研究成果總結如下: 1、主要研究大學生支教的意義和重要性 (l)實習支教推進了教師人才培養模式改革,加強了師范生的教育實踐,全面提高了師范生的綜合素質,促進了教師培養模式的改革,從根本上逐步提高了教師的培養質量。 (2)大學生支教保證了受援方基礎教育,特別是農村基礎教育教師的數量和質量,有利于緩解農村師資緊缺的矛盾,改善了農村師資隊伍結構,提高了農村教育的質量。 2、主要研究大學生支教的問題 (l)大學生支教的質量控制問題。一直以來,下鄉支教被看作是大學生無私奉獻的表現,在高尚的精神面前,大學生的實踐能力、專業水平和知識儲備都被忽視了。大學生自身能力的良蕎不齊是一個客觀事實,不是每個學生都具有開展支教的能力。 (2)大學生支教的管理中也存在一些問題,如支教學生的管理問題,支教學生的食宿問題,部分學校男女比例不協調等等。 (3)大學生支教人員的需求和供給的結構問題。受援方所要求的專業及人數與學校所派遣的有些差距,因此出現了計劃與基層用人不一致的情況。另外,大學生支教專業不對口現象,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教育質量的進一步提高和大學生水平的充分發揮。 3、主要研究大學生支教問題的對策和保障 (l)大學生支教的質量控制,必須認清實習生的三方面身份:高校在校生,受援學校的教師,西部支教的志愿者?;诟咝I纳矸?,有必要加強教育教學經驗的指導;基于教師的身份,有必要加強管理;基于志愿者的身份,有必要加強政策支持。 (2)加強與受援學校的溝通,做好前期的分配工作,支教要切實保證學生的專業、人數一致,確保男女比例協調,做到有的放矢,這樣才能夠讓當地學校重視起大學生支教工作,支教學生也才能真正發揮作用。 (3)大學生支教還需要管理和制度保障。要制定各類管理辦法,使支教管理規范化、制度化,還要成立專門的管理機構和人員,并對支教大學生實施考核,即受援校、教育主管部門、支教校的三方考核。